古人又沒有望遠鏡 他們是怎樣觀察天象的?
無須問
提到望遠鏡,很多人都不會陌生,小的時候覺得新奇,沒見過,如果能夠得到一副望遠鏡,心里都是十分開心的。然而事實上,從很早開始,國外就出現(xiàn)了專門觀察天象的望遠鏡,經過技術的發(fā)展,一代比一代更精細??墒?,我國古人也曾經“夜觀天象”,但我們都知道,他們可沒有什么望遠鏡,那么他們又是如何去觀察呢?
古人對于天象是十分尊敬的,皇帝乃是“天子”,“天”很神秘,越是神秘越是難測,古人非常多的一些活動都需要通過天象來看看是否合適,比如外出打仗、建一些大型工程、各種儀式等,尤其還需要祭天,因此,天象對于古人來說,是至關重要的。
但是,看天也是一個專業(yè)活,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,所以,必須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,選拔專業(yè)人才,比如秦漢時期的太史令,唐朝的太史局、司天臺、渾天監(jiān),宋遼金元的司天監(jiān),明清的欽天監(jiān)。
只是,這也不是隨便看隨便說的,一定要有一個理論依據,這就牽扯到古人對于星象的解讀了。長期的觀察和積累,讓古人對于天象有一定的了解,他們將天空劃分為四塊,這四塊每一塊都有一個名字,經常讀一些奇幻小說的朋友一定聽說過,就是東方青龍,西方白虎,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。不僅如此,這四塊每一塊又被劃分成了七宿,合起來就是二十八星宿。
這二十八星宿分別是:東方青龍七宿: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西方白虎七宿:奎、婁、胃、昂、畢、觜、參,南方朱雀七宿: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軫,北方玄武七宿:斗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。通過不同的天象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即將發(fā)生的事情做一些預測。當然了,這樣的預測在今天看來其實并沒有科學依據,最明確的一次就是秦朝時期的“熒惑守心”,而第二年,秦始皇就駕崩了。只是在我們看來,這也只是一種巧合罷了。
那么,古人又是怎么看到這些星象呢?白天當然是看不到的,可是即便在晚上,我們抬起頭,也未必就能看到什么,難道說古人的視力比我們好這么多嗎?其實不然,雖說古代并不像現(xiàn)在這樣,一個城市到了晚上就會亮起燈,而且徹夜不熄,空氣也好沒什么環(huán)境污染,但是畢竟相隔那么遠,直接用眼睛去看,還是相當費勁的。
歷史上,一共有兩個星圖是非常完整的,一個是古希臘星圖,也就是現(xiàn)在經常提到的星座,另一個就是中國古代的星圖,現(xiàn)代的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一起對其進行了分析還原,結合歷史文獻,發(fā)現(xiàn)我國古代從上古時期就已經開始觀察天象了,也許是那個時候的人們不像后來那樣,每天事情并不多,所以他們就指著天上看到的東西自己畫,還一個一個的給星星取了名字。
到了三國時期,一個名叫陳卓的學者對星宮進行了整理和統(tǒng)一,晉國建立之后,他擔任晉國太史令,繪制成了總括甘氏、石氏、巫咸氏三家星官的全天星圖,還撰寫了很多占星學的著作,例如《天文集占》《四方宿占》《天官星占》等。他綜合了三家源于戰(zhàn)國或者秦漢時期的天文學星官,整合出來的全天星官系統(tǒng)包含了283官、1464顆恒星,這個系統(tǒng)是相對完整的,只可惜原著已經失散,現(xiàn)代所依據的都是后代的作品,不可謂不遺憾。
隋唐時期,出現(xiàn)了一本圖文結合詳細說明了星空概況的書,由于在此之前大部分都有些晦澀難懂,這一本可以說研究價值非常高,也是現(xiàn)在研究古代星象的重要依據。
古人把天空劃分成十二份,也就是十二分星,而地面上也相應的劃分成十二個區(qū)域,名為十二分野,一一對應起來,也就能夠通過天上星子的變化來推測地上所發(fā)生的大小事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