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馬懿為了穩(wěn)固政權打破百年孝道 司馬懿才是敢打破世俗之人
悄然結束
古代把一個人的孝道看的極為重要,孝甚至是排在第一的東西。司馬懿也正是利用這點發(fā)動政變,殺了對他唯一還有威脅的曹爽,之后司馬懿卻對自己的孩子說死后不要掃墓,這對于當時的風俗來說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了。但是司馬懿也是怕同樣一件事發(fā)生到了自己頭上,所以只能打破世俗,看來權利還是最重要的東西。

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杰出謀士,也是一位貫穿了整個三國時代的人物,后世一直將其與諸葛亮相提并論。而與諸葛亮為蜀漢死而后已不同,司馬懿前期一直韜光養(yǎng)晦,加上壽命又極長,活生生將三國所有杰出人物全部熬死,笑到了最后,并為司馬家取代曹魏,建立西晉奠定了基礎。

嘉平三年(251年),司馬懿在洛陽去世,享年73歲,被葬于河陰首陽山。而在其去世前,司馬懿卻為后代定下了一個奇怪的規(guī)矩,那便是“子弟群官,皆不得謁陵”。司馬懿不準子孫后代去往他的陵墓祭掃,這是什么原因呢?
其實,這還得與司馬懿掌控曹魏政權的那一役開始說起。嘉平元年(249年),此時魏國在位的皇帝是曹芳,曹芳年幼,由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輔政,兩人幾乎水火不相容。

這年正月,皇帝準備前往高平陵祭掃魏明帝陵墓,曹爽隨行,司馬懿則稱病不出,留在了洛陽。等到曹芳曹爽離開后,司馬懿突然發(fā)動兵變,控制了都城。同時,逼迫郭太后下旨,廢掉曹爽大將軍之位,隨后率軍勤王。

關鍵時刻,曹爽沒能聽從謀士桓范的建議,帶皇帝前往許昌,效法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。反而輕信司馬懿勸降,教出了所有權力,隨曹芳一同回京。結果剛到洛陽,司馬懿便立刻撕破偽裝,盡誅曹爽及其黨羽,徹底把控了曹魏政權,皇帝曹芳淪為傀儡。

這次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施行,其誘因便是曹芳曹爽兩人離開了大本營洛陽,導致手中沒有兵將,才被司馬懿一網成擒。而司馬懿死前,為免子孫重蹈覆轍,給他人以可趁之機,便立下遺訓,禁止子孫去他墳前掃墓。
不得不說司馬懿為了家族真的是操碎了心啊,可惜子孫卻不太爭氣,整天忙著爭權奪利,五胡亂華差點讓華夏民族毀于一旦。各位看官,你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