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戰(zhàn)法國投降之后 法國所屬的殖民地是站哪一方的?
權(quán)欲萌妹
1940年5月份,納粹德國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了整個荷蘭和比利時,同時以曼施坦因計劃為藍本出兵到阿登森林,將整個法國主力部隊圍殲于北部地區(qū)。在古德里安強大的閃電戰(zhàn)下,法國人的反擊僅僅持續(xù)了38天。之后貝當元帥代表著法國簽署了投降協(xié)議,而戴高樂則逃亡了英國繼續(xù)組織著抵抗運動。

如此一來法國便一分為二,代表正統(tǒng)的貝當內(nèi)閣組成“維希法國”,盡管因為投降而顏面掃地,但終究是合法的;逃到海外的戴高樂組成“自由法國”,雖然因抵抗納粹而受人尊敬,但畢竟此刻的身份屬于“叛國者”。

對于法國本土的人民來說,跟隨“維希法國”幾乎是唯一的選項,但對于廣闊的法國殖民地來說,就面臨著在“維希法國”與“自由法國”之間站隊的問題了。如果看一眼當時的世界地圖,不難看出法國大部分殖民地都集中在非洲,而這些殖民地的態(tài)度就成為左右戰(zhàn)爭的關(guān)鍵。事實上,法國絕對稱得上非洲的第一殖民大戶,其法屬非洲的面積一度占到非洲總量的35.9%,甚至比同時期的大英帝國還要略勝一籌。法屬非洲的土地大致可分為法屬北非、法屬西非、法屬赤道非洲和法屬馬達加斯加,而這些地區(qū)在此次站隊當中的立場并不完全一致。

正如前文所述,“維希法國”盡管喪權(quán)辱國,但畢竟代表法國的正統(tǒng)一脈。在大部分殖民地人民看來,既然宗主國都已經(jīng)投降了,自己當然沒有義務(wù)接著打下去,因此這一時期除了法屬赤道非洲的部分地區(qū)宣稱跟隨戴高樂以外,法屬北非、法屬西非和法屬馬達加斯加均以“維希法國”馬首是瞻。不過盟國顯然不愿意放任這種局面長時間持續(xù)下去,因為戴高樂領(lǐng)導的“自由法國”是自己的盟友,只有“自由法國”的實力壯大了,戰(zhàn)爭才能早一天結(jié)束。
在這種形勢下,匆匆起家的“自由法國”軍隊從喀麥隆攻入加蓬,將這一小部分殖民地與法屬赤道非洲連在了一起。此時忠于“維希法國”的法屬北非、法屬西非和法屬馬達加斯加仍然不買戴高樂的賬,為了迫使這部分殖民地“回心轉(zhuǎn)意”,盟軍配合“自由法國”接連發(fā)動了威嚇行動、鐵甲艦行動和火炬行動。

從地圖上看,馬達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陸的東南部,以此為基地可遏制軸心國在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,因而是盟國在戰(zhàn)爭期間著力的重點。1942年5月5日,擁有海上優(yōu)勢的英軍單獨向馬達加斯加發(fā)起攻擊,行動代號為“鐵甲艦”。在英國人的強攻下,駐守該島的維希法國軍隊很快投降,隨后英軍宣布將馬達加斯加移交給“自由法國”進行管理。

奪取馬達加斯加之后,“火炬行動”被提上日程,而目標正是距離歐洲最近的法屬北非。1942年11月,英美聯(lián)軍動用10多萬人,在摩洛哥、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向軸心國軍隊展開攻勢,留守當?shù)氐摹熬S希法國”軍隊與德意聯(lián)軍在極短的時間內(nèi)全線崩潰。盟軍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如入無人之境,此時蒙哥馬利的英軍借阿拉曼戰(zhàn)役的勝利開始自東向西呼應(yīng)“火炬行動”中的英美軍隊。遭到夾擊的軸心國軍隊最終于次年五月投降,法屬北非也被“自由法國”收入囊中。

事實上在“鐵甲艦行動”與“火炬行動”之前,盟軍還開展過一次針對法屬西非的“威嚇行動”,但最終以失敗告終。1940年9月,就在法國宣布投降不久之后,英軍配合“自由法國”軍隊對法屬西非的重要港口達喀爾發(fā)動突襲??上г谶@次戰(zhàn)斗當中,“維希法國”的海軍力量尚存,在法國陸海軍的配合下,英軍和“自由法國”被擊退,“威嚇行動”隨即流產(chǎn)。然而歷史大勢終究不可逆轉(zhuǎn),獨木難支的法屬西非注定挽救不了“維希法國”失敗的命運,當然其歸入“自由法國”旗下也是早晚的事。

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本土,“維希法國”被迫遷往德國境內(nèi),次年宣告倒臺。以戴高樂為首的“自由法國”組織最終取得了法國本土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的領(lǐng)導權(quán),至此“兩個法國”的分裂局面宣告結(jié)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