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(jié)為什么要上墳?清明節(jié)上墳的歷史淵源
堇色安年
說到這個習俗和風俗也還是比較的復雜的,現(xiàn)在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的,就拿這個清明節(jié)來說吧,很多人也問了,這個清明節(jié)為什么要上墳呢?大家要說了,其實就是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,那么這個習俗到底是怎么產(chǎn)生的呢?有什么歷史淵源呢?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!

唐宋以前在寒食節(jié)時“上?!保簿褪菕吣?,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俗稱的“上墳”。唐宋以來有沒有少寫寒食的詩,可以知道寒食是在春天。據(jù)南北朝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寒食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時間和清明非常相近。

寒食是個非常古老的節(jié)日,其習俗來源于先秦時的“改火”制度,寒食節(jié)要滅焰禁火食生冷所以叫“寒食”。改火就是說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(jié)取火所用的木頭不同,春天用榆柳,夏天用棗杏或是桑柘,秋天用柞楢,冬天用槐檀,一年輪一遍稱之為“改火”。春天改火尤其要小心,因為天干物燥,要防備火災。舊火已熄,新火未起時就要寒食。

到唐宋時因為寒食和清明時日相近,所以給官員連起來放假,于是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,以盡思時之敬。以后對清明的重視慢慢超過了寒食,于清明掃墓踏表成為風俗。到了清代,士庶并出祭祖先墳墓,謂之上墳。以清明前一日,至立夏日止。也不再僅限于寒食或是清明。江浙間在清明日吃青團、紅藕,還保留著寒食的本義。